【两优一先】身边的感动:用坚守诠释信仰的力量
来源:suepzzb 发布时间:2018-01-24 10:24:28
潘华,男,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上海电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曾荣获上海市“育才奖”,国家自然基金资助,两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荣获上海电力学院“优秀员”“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特别荣誉奖”等荣誉称号。潘华同志对党忠诚,不仅体现在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更体现在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全身心地投入与担当,体现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出色发挥。在师生眼中,潘华老师办公室的灯是一盏“长明灯”——一盏办公楼内最晚熄灭,周末、节假日也会照常亮起的灯。对他而言,一年的工作日是365天,手上的工作、脑中的思路并不会因为节假日而停下来,他就是这样身体力行、兢兢业业、一丝不苟、默默无闻地秉持“求实、创新、严谨、扎实”的工作态度,实践“为人师表”的信条。【同事说】“潘华老师为人特别谦逊,低调,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是最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是我们教师的楷模,是师德的典范!”潘华同志深爱党的教育事业,始终将培养学生、做好教育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爱岗敬业、以校为家、关爱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教育教学的舞台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在担任副院长以前,他每年的教学工作量都在600课时以上,他的课堂教学效果深受学生喜爱,深受教师同行钦佩,深受学校教学督导组一致好评。课余时间,他不仅关心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答疑解惑,还主动帮助学生推荐就业实习单位;更是利用课外时间,指导了20余支学生科创团队,并在全国大学生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8项。他因连续三届荣获“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而被学校授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特别荣誉奖”,这是对他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好评价,他也成为学校获此殊荣最年轻的教师。【学生说】“潘华老师是我求学期间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他以亦师亦友的姿态和学生交流,不仅帮助学生解学业之惑,也和学生聊人生之惑。在潘老师那里,我们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为人处事的态度。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大学才真正意义上可称之为‘大学’。在他眼中,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他的课堂教学为人称道,而他的下班时间也总是留给学生座谈会,留给学业困难学生,他每年主动接待学生300余人次,实践“面对面”的育人工作模式。他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教学和育人工作中的问题,及时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在科研工作上,他承担了多项课题,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他参与申报的课题“基于SNA的大型复杂工程项目组织总控及组织适应性优化研究”获得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作为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他积极深入师生一线,倾听师生关于教育教学管理和改革的意见建议,一方面及时解决师生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棘手难题,另一方面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提出多项人才培养和教师发展的改革方案和管理制度。诸如:为提高学院的教学质量,同时为了体现“按劳分配”和“按质分配”相互结合的思想,主持制定了“经济与管理学院教学规范和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及相应的“经管学院教学质量奖考核办法”。这些措施,在进一步规范老师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正发挥着积极作用。【数字说】教学累计工作量:4900余课时;每年主动接待学生:300余人次;制定教学管理制度:近30项。他将信息化手段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出了一种新型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有出版社主动联系,希望将这一教学模式编制成教材进行推广。在长期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教学成果,他曾先后2次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他对教学管理信息化进行了长期规划和逐步实施。在学校率先建成学院办公自动化平台,并亲自开发设计了“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使得毕业论文全过程管理更趋于信息化、规范化、交互性,大大简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效率,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毕业论文的规范与质量。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与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并积极试点以学生培养为目标的“卓越工程师”项目和以教育质量提升为目标的“教师激励计划”,成效显著。【数字说】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项;主编参编教材:近10本;主持教改项目:10余项;建立产学研院企合作基地:16个。在广大师生眼中,潘华同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力量——他用坚定的信念、显著的业绩、突出的事迹、群众的观念、廉洁的品格、高尚的道德、先锋模范作用影响着他人,成为大家身边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