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动万千人的高考分数线
出炉啦!
一分决定命运的时刻来了!
据了解,各科平均分除文综、理数以外,均比去年有所下降,文科平均分398.19分,理科平均分415.80分。600分以上7453人,其中文科663人,理科6790人。预计今年高考录取率将超86%。本科录取率将达41.5%,一本录取率12%,均超过去年录取率。
那么问题来了:分数已经定了,志愿又该如何填报?
俗话说“七分成绩定,三分志愿拼”。对于绝对多数考生而言:
我们既不是这位
▼
文科状元,李丹,666分,湘西永顺一中
也不是这位
▼
理科状元,杨程远,708,长郡中学
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有一个不高不低的分数,不足以轻松入取名牌大学,又不甘心随意选一个大学度过接下来的“黄金四年”。
所以填报志愿必须慎重,你现在选择的学校和专业,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未来4年要走的路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方向。
小编特意整理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一解答
快夸我贴心!
父母的意见很重要,但在很多时候,爸妈说该选什么专业,我们就可以避开了。因为他们的意见是面向过去的,我们的专业却需要面向未来。
一位北大教授曾表示,他特别不能理解,生活在21世纪,毕业于北大的学生,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打电话去问远在某个县城、从来没出过省的父母的意见。
中国社会剧变,父母在观念上已经脱离了社会,脱离了时代。他们给出的意见往往只适用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其实我们选专业,多半都是为了将来好就业。但在很多父母看来,只有公务员、老师、银行这种职业才是正经职业,其他职业简直就是瞎扯淡。IT、游戏、新媒体等朝阳行业,父母统统看不懂。
也不要在乎你身边亲近的人对于行业的判断,他们能跟你成为朋友,是因为他们跟你水平相当,眼界、见识、知识结构都差不多。
你找工作最该问的,是你所能够得着的最牛逼的人的意见。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去知乎看看大神们的回答,毕竟知乎的整体水准还是很高的。
一般来说,有两句话。
一是:高分考生优先选学校,中低分考生优先选专业。
二是:一本选学校,二本选专业。
当“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时,应当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大学毕业后想继续读研,则应该优先考虑专业。即使选择的专业所处学校的名气不太大,如果能把专业学得很好,也有利于考研。
如果成绩不是太高,属于稍高的那种,也可以选择偏远地区的名校。有些大学毕业后就打算上班、就业的,可以考虑优先选学校。
因为大学毕业后直接就业,应聘时学校的名声相对而言显得更重要。毕竟学校所学和实际工作所需有很大差距,能否经受住考验关键还是看个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上面说的只是一般思路,如果已经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就要对开设这个专业的院校进行认真考察,进行比较后再选择。比如,想学数学专业,选清华还是复旦?清华名气大,复旦排名靠前。
专业方向也决定选什么类型的学校。如果想做一名教师,选择师范类院校会比综合类院校更容易就业;如果想做文秘或记者,在综合类院校就能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
当然选你喜欢的。
请永远相信,最好的学习和工作方式,就是把你喜欢的事情做好。
在每个行业,你努力做到很专业的程度,你就能具备很高的价值。只有你喜欢的东西是更具生命力的,你在这个领域持续深耕,提高核心竞争力。
未来你的报酬不一定和你的付出成正比,但一定和你的不可替代性成正比。
而且,热门行业很可能过几年就成了夕阳产业了。
传统媒体十年前还是大学生最向往的行业,记者编辑听起来多高大上啊,但现在不可避免地式微了,这很让人伤感,但这就是事实。
因为我们中国发展得太快,很难精准判断哪一个行业马上会崛起。
因为所有新事物,不管是傻逼的新事物,还是牛逼的新事物,刚出来的时候都显得很傻逼。
十年前,谁会想到淘宝会成长为这么屌的阿里集团?
五年前,谁会想到微信会成为最普及的生活方式?
即使是最牛的大神,也很难准确预判下一个新兴行业。
与其脑门一热去追逐所谓的热门,不如选定你感兴趣的领域,苦练内功。
就米路知道的来说,撒贝宁是学法学的,柴静是学主持的,而我们公司的小编有学程序的,还有从房地产行业跳槽过来的。
不管怎么样,他们现在干得很不错,做得并不比同行业的人差,最关键的是,他们又能拍视频,又能主持、又能编程序、又能预测股市……哦漏,老天为何如此不公平?
我想说的是,咱们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往往就是听别人建议,选的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人生已经浪费掉4年了,难道你要为了不浪费这4年,浪费你接下来的40年吗?
现在改还来得及,专业不对口不仅不会有太大问题,还很可能展现你跨专业的思维优势呢。
如果你准备在湖南读大学,那么填报志愿一定要看学校......
有没有空调
有没有空调
有没有空调
不要跟我谈年轻的时候吹空调老了会怎么怎么样,如果没有空调我都活不到老的时候。
,文、理、工、农、医、管理、艺术,7大门类全都有!收好不谢!
最后,祝愿所有湖南考生
都能如愿进入理想的大学和专业!
来源:网络
湖南人都在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湖南
有关湖南的一切,在此呈现
Copyright © 文化呼伦贝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