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呼伦贝尔

中龙树菩萨对国王关于戒淫的一段精彩教言

来源:jiexieyin8    发布时间:2018-01-28 10:57:20


多数贪女者,思女色净生, 实则女人身,丝毫无清净。

 口乃稠唾涎,齿垢不净器, 鼻流脓液涕,眼出泪眵器。

 腹内即粪尿,肺肝等之器, 愚者未见女,贪爱彼身体。

 如有无知者,贪著脏瓶饰, 世人由愚痴,恋女亦如是。

 身境极臭秽,本是离贪因, 世人过贪彼,依何引离贪?

 犹如猪倍贪,屎尿处呕物, 如是屎尿源,欲者如猪贪。

 身城不清净,布满出孔道, 愚者由此于,执为欢喜因,

 汝见屎尿等,各自不净已, 于集彼之身,如何生悦意?

 精血混合中,不净种子生, 本知不净体,欲者何贪此?

 不净蕴彼湿,由皮所包裹, 与之同卧者,眠女内脏已。

 容色美或丑,年老或年幼, 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

 如粪色虽美,新鲜形状妙, 于彼不宜贪,女貌亦复然。

 内腐外皮包,烂尸此自性, 显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

 谓皮亦非粪,犹如宝剑性, 不净身之皮,如何成清净?

 装满粪便瓶,外饰亦厌弃, 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

 若汝贱粪秽,于令净香鬘, 饮食成不净,此身何不厌?

 如于自或他,粪便皆厌恶, 自他不净身,为何不生厌?

 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是故于内外,岂非应离贪?

 九孔流不净,自虽常沐浴, 不了身不净,为汝说何益?

 于此不净身,美语作赞叹, 呜呼真伪愚,呜呼士所耻。

 无知暗遮蔽,众生数多为, 求此起争论,如为不净犬。

 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 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

 

多数贪女者,思女色净生, 

实则女人身,丝毫无清净。 

多数过分贪恋女人者,其原因就是,由非理作意的分别念而将女人本不清净的身体颠倒认为她的容颜清净可爱所产生的。而这并不是她的本体,即使在名言的事实中对女人的身体

 加以观察,也会明白女身值得贪执的清净部分一丝一毫也不存在,因而极度贪恋实不应理。

 

口乃稠唾涎,齿垢不净器, 

鼻流脓液涕,眼出泪眵器。 

腹内即粪尿,肺肝等之器, 

愚者未见女,贪爱彼身体。 

女人的口腔是浓稠唾液、齿垢等肮脏物的真正根源或器具;双鼻孔是流出没有成熟为涎液不清净的各种脓液、鼻涕的器具,犹如不净室一般;两眼是漏出眼眵、流淌泪水的器具。

 

各种脏物充满的腹腔全部遍布粪尿、胸腔内有肺等内脏。内心迷惑的愚者没有现量见到女人的身体如此,为什么如鸡犬般颠倒地贪恋她的身体呢?这仅仅是迷惑而已。

 

如有无知者,贪著脏瓶饰, 

世人由愚痴,恋女亦如是。

 如同有些人不知道观察分析而贪执装满不净物、外面由珍宝饰品装点的瓶子一样,世间俗人由于愚昧不知女人的自性而爱恋外在的装饰与容色等的人们也与此相同。

 

身境极臭秽,本是离贪因, 

世人过贪彼,依何引离贪? 

口、肾、颈等身体的地方是污秽不堪,如同肮脏至极的粪坑一样,本该是离贪之因,可是,愚昧的世人们如果还要变本加厉地贪爱它,那么依靠什么办法才能将之引向离贪的境界呢?因为他们无有离贪的机会。

 

犹如猪倍贪,屎尿处呕物, 

如是屎尿源,欲者如猪贪。 

身城不清净,布满出孔道, 

愚者由此于,执为欢喜因, 

假设有人认为:如果是这样,世间劣夫为什么要贪爱呢? 就像积存屎尿的这个地方,粪便成堆,而愚蠢的猪却倍加贪执那里的呕吐物而享受着。同样,对于屎尿之源或器、具有贪欲的有些愚者就像贪著呕物的猪一样,异常贪恋平庸的女人。就像将由千差万别的众生所遍及依存之处叫做城市一样,这个身体内部是八万种昆虫所依的城市,布满着流出各种肮脏物的许多空洞或者孔道,对于这样的女人,极其愚笨之人看作、妄执为享受喜乐的因,从而颠倒贪爱女人,这实是稀奇之处。《念住经》中云:“以心寂静意,视贪如刃毒,诸心不静愚,视为欢喜因。

 

汝见屎尿等,各自不净已, 

于集彼之身,如何生悦意? 

精血混合中,不净种子生, 

本知不净体,欲者何贪此? 

不净蕴彼湿,由皮所包裹, 

与之同卧者,眠女内脏已。 

明明你自己已经见到女人洒在地上的屎尿等都是肮脏不堪而视为令人发呕之处,对于由这些不净物聚合而成犹如臭皮囊般的身体,如何会感到悦意可心呢?实在极不应理。明明知

 道因与本体下劣不净精血混合在一起,不净种子之因中所生的不净色相之果,仍旧一味对此作清净想,所有具贪欲的人们以什么原因爱著女人呢?实不合理。不净之蕴即是不净血、黄水之湿性浸润的自性,外面只是由干燥的皮肤包裹,与之同床共枕,实际上就是睡在女人内脏中而已。《念住经》中云:“皮连骨肉聚此等,生起为妻之想已,一切凡愚生贪欲,不知女人实如幻。”

 

容色美或丑,年老或年幼, 

女色皆不净,汝贪由何起? 

如果认为:因为女人青春年少、美丽可爱等而贪恋。 女人无论是容颜美丽也好,还是相貌丑陋也好,无论是年迈老朽也好,还是年青韶华也好,实际上女人整个身体都绝对离不开不清净,本来应当说出:“你的贪爱到底是由什么原因而生起的?”可是你无话可说。所以,愚昧的具贪者不应该贪著女人,《念住经》中云:“常为欲乐愚昧者,彼即耗尽善业已。

 

如粪色虽美,新鲜形状妙, 

于彼不宜贪,女貌亦复然。 

例如说,粪便团陈旧、中等或色美新鲜,光彩夺目,形状好看,无论它有何等多的优点,但有心之人谁也不应该贪执它。同样,女人的容貌无论怎样,都如前比喻一样,作为有识之

 士也不应爱恋。 内腐外皮包,烂尸此自性, 显现极丑恶,如何未曾见? 身体里面腐败、恶心,而外面用皮肤、衣物包裹以后似乎显得清净,但实际上,与扔在尸林中的腐烂尸体相同,自性真正是污秽肮脏、阴森可怖的。唉,人们为什么不曾见到呢?理当见到。 


谓皮亦非粪,犹如宝剑性, 

不净身之皮,如何成清净? 

假设有人说:女人像外皮一样里面也不是肮脏的,就像宝剑一样单独存在。这只是胡言乱语而已,实际上,皮肤也是不清净的,并没有单独存在,而绝对是以不清净的自性存在着,

 扔在外面不清净身体的皮肤,被人们叫做人皮,所有人都把它看作是肮脏的东西,怎么会变为清净呢?不可能变为清净。

 

装满粪便瓶,外饰亦厌弃, 

不净自性身,脏满何不厌? 

比如,装满不净物的瓶子,即使外面擦得干干净净,并用装饰品美化,但也令人感到讨厌。同样,对于由各种肮脏物充满、具有不净自性的身体,为什么不厌弃呢?理由相同之故。理当厌弃而不应贪爱。 


若汝贱粪秽,于令净香鬘, 

饮食成不净,此身何不厌? 

假设你讨厌外面擦拭的不净物,那么将本是清净的冰片等妙香与花鬘、饮食进入它的内部而变成腐烂不堪的不净物,对于这般令人发呕的身体,为什么不加以厌恶呢?应当厌恶,

 而绝不该迷乱赞叹、进行沐浴、清理擦拭等。《宝蕴经》中说:譬如,凡愚欲求将炭变成白色而擦拭,结果穷尽而已。同理,愚者虽沐浴、擦拭身体,然亦不能使之清净,死主最终会将之灭尽。

 

如于自或他,粪便皆厌恶, 

自他不净身,为何不生厌? 

对于无论是自己还是女人等他者洒在外面的不净物,心里感到不舒服、厌恶无比,同样,自他的不净身体,连同分支、容貌,为什么不厌恶?因为它无有丝毫优点,所以倍加珍重而

 贪爱实不合理。《吉祥施请问经》中云:“如是不净此蕴身,世间慢者谁敬之,具凡愚心彼如前,执持无知呕吐瓶。”


如女身不净,汝自身亦然。 

是故于内外,岂非应离贪? 

九孔流不净,自虽常沐浴, 

不了身不净,为汝说何益? 

作者教诲道:女人的身色从体性来讲本为不净,你自己的身体也与之相同是不清净的,因而从里里外外而言,对他者与自己的身体,难道不应该要远离贪求吗?理当远离。 原因是:根门或九种孔隙中流出各种不净物,即便自己每天都直接沐浴、清洗,但自身仍然是如此肮脏,如果没有通达这一点,那么我对国王你讲说又有什么利益呢?仅是徒劳而已。因而,理应通达身体为不净。

 

于此不净身,美语作赞叹, 

呜呼真伪愚,呜呼士所耻。 

无知暗遮蔽,众生数多为, 

求此起争论,如为不净犬。 

未经观察而信口开河者贪爱不清净的女人这个身体,寻思诗人以诗学的形式加以赞叹,运用宛如莲花、好似青莲诸如此类的词藻,实在令人感到稀奇,真是无有惭愧,矫揉造作。

 呜呼!愚者由于不了知而蒙在鼓里。呜呼!由于本该极力呵斥反而高度称赞的缘故,唯一是智士所应耻笑的对境。因为颠倒误解真义而不如实了知妙义遮障内心的这所有众生,在欲界世间中,虽然也有其他原因引起,但许许多多或大多数都是为了贪恋女人的欲望,而导致部落首领、亲友等相互之间发生争论。这就像为了不净物所有狗发生冲突而争执不休一样。自以为是安乐之因,但实际只是罪业与痛苦而已。《涅槃经》中云:“罪业根源是女人,彼心即是电本性,具有贪心之男士,畏惧之因即女人。”又《胜月女授记经》中云:“贪欲奴隶即砍断,头目手足将断除,以贪堕入众生狱,以贪转生饿鬼畜……”

 

搔痒则安乐,无痒更安乐, 

具世欲安乐,无欲更安乐。 

黄水杂症的类别麻风或皮癣病,如果用手指搔痒,则表面似乎有些许利益的安乐,但搔痒只是暂时舒服,因此认识到搔痒并不是安乐以后依靠药物等去除病患才会真正安乐。同样,

 具有追求世间五境欲望的人们,享受欲妙表面似乎快乐,但实际上只是痛苦伪装的舒适而已,因此,依靠对治而使恰似皮肤发痒病一样的欲乐销声匿迹则更为安乐,所以应当远离贪执欲乐。《念住经》中云:“喜爱欲乐交欢者,彼将恒常受痛苦,摧毁烦恼之欢喜,彼即恒常享安乐。”


如是观则汝,纵未成离贪, 

然由贪薄弱,于女不贪著。 

假设承认这一点而观察身体不净的自性,那么国王你纵然并没有一开始就成就离贪之果,但依靠稍许串习的妙观察慧,也能使贪欲越来越少而使贪心明显淡薄,由此不会对女人

 过分贪恋,到最后甚至自己的妻室也能离开。《念住经》中云:“此世间及他世界,怖因之中女最畏,恒常远离女人者,此世他世皆安乐。”


节选自《中观宝鬘论释》--索达吉堪布。


转自网络